五月 除了第二的星期日的母親節之外 對於 日本酒迷 來說,還有兩個重要的節目 那就是「全國新酒評鑑會」以及「IWC SAKE」的結果 今天 就讓我們來說說關於「全國新酒評鑑會」的部分吧! 全國新酒評鑑會的歷史全國新酒評鑑會的前身是1907年由日本釀造協會主辦的「全國清酒品評會」 爾後,為了研究日本全國新酒的製造技術、酒質現況以及動向,並且提申清酒的整體品質 在1911年的時候,改為由國立釀造試驗場所主辦的「全國新酒評鑑會」,並在2001年配合名稱的變更,改為由獨立行政法人酒類綜合研究所主辦(平成12年酒造年度)。 在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中,只有在1945年,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,終止過一次。 不過今年(2020)卻也因為疫情的影響,導致僅公布入選的酒款, 而不進行金賞酒款的評選。 每年的結果可參考此網頁(日文) 評鑑方式全國新酒評鑑會舉辦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,參加的條件、評鑑的方式等等也已經歷經數次變動 這邊我們僅針對現行的評鑑方式進行說明 首先 每個釀酒廠僅可以提供一款酒參加評鑑 這款參加評鑑的酒,就是所謂的「出品酒」 (出品酒必須符合 吟釀酒、不可是委託製造、有繳稅紀錄、酸度在0.8以上這些條件) 有著不只一間釀酒廠的大公司在符合規定的條件下,也可以提供出品酒 (有專任杜氏、自原料處理到製成都在同一酒廠處理) 參加評鑑的酒款,將由100人以內的評鑑委員,根據「審查要領」進行香氣及味道的評鑑 (所使用的審查表可參考這裡) 「出品酒」將先依照香氣濃度進行分組後,再由評鑑委員進行盲飲,選出成績較高的「入賞酒」 之後再將「入賞酒」依照相同方式分組,於其他日期由評鑑委員盲飲選出成績較高的「金賞酒」 代表意義由於一個釀酒廠只能提供一款酒進行評鑑,參加的酒造一定是傾注全力在這款出品酒上 加上評鑑委員為酒類綜合研究所、國稅廳或各地國稅局的鑑定人員、有充分釀造知識或是在清酒製造、販售上進行技術指導的人員,如果能夠獲得他們的肯定,也就代表這個酒造在這個釀造年度有著很好的釀造能力。 大家有沒有發現,這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,就是全國新酒評鑑會評的是「出品酒」,而且不是要找出第一,只是要看酒造釀造能力的程度。 不過,有能力釀造出金賞酒款的酒造,基本上也不會做出品質太糟的酒款來砸自己的招牌,所以各家酒造還是十分注重全國新酒評鑑會的結果。 對消費者而言,除了可以藉由這個結果來判斷酒造的技術外,每年的 6月還會在東京舉辦入賞酒的公開「品飲大會」讓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喝到難得一見的「出品酒」以及了解該釀造年度酒造釀酒的趨勢。 「本格燒酎」的評鑑呢?有些人可能會想問,有沒有「本格燒酎」的評鑑會呢? 答案是肯定的,自1977年起,同一個機構也開始舉辦了「本格燒酎鑑評會」並且在第四十回(2017年)時,將名稱改為「本格燒酎・泡盛鑑評會」 結論
0 Comments
許多人一聽到「日本的國酒」就會直覺想到「清酒」 其實,代表日本的「國酒」除了清酒之外,還有「本格燒酎・泡盛」喔~ 「清酒」與「本格燒酎・泡盛」的差異「清酒」與「本格燒酎・泡盛」主要有以下幾個差異
製作方式的差異我們一般提到的日本酒,大多屬於「清酒」,而清酒是屬於發酵酒 而「本格燒酎・泡盛」則是在日本的「九州」以及「沖繩」的代表性酒款,製作的方式則是蒸餾酒 最高酒精濃度的差異因為清酒是發酵酒的關係,所以酒精濃度相對較低,再加上日本的法規限制,如果要標示「清酒」則酒精濃度不能超過22度 至於蒸餾酒的「本格燒酎・泡盛」.則是把發酵後的酒醪進行蒸餾,因此可以達到比較高的酒精濃度,目前日本的法規規定最高可以到45度 使用原料的差異製作清酒,必須使用「米」跟「米麴」 而「本格燒酎」則可以使用甘藷,穀類,酒粕、黑糖以及其他規定的49種原物料進行製作 「泡盛」是「沖繩」的代表性酒款,使用的是「米」(多為泰國長米)及「黑麴菌」所製成 總結
|